重走滇西抗战路 叩访双老赤子心——国防教育实践团赴腾冲开展“国防教育边疆行”社会实践(三)

来源: | 发布时间:2025/07/10 22:50:37 | 点击:

7月10日,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,连日的阴雨逐渐放晴,国防教育实践团成员们迎着晨曦出发,来到龙陵松山抗战遗址。清晨的阳光映照下,远征军雕塑在苍松的衬托下格外庄严肃穆,站在这片浸染着抗击侵略英雄们鲜血的土地上,远征军将士英勇作战的情景浮现在眼前。

一、用青年步履丈量烽火岁月

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松山战役旧址前,身着迷彩的同学们整齐列队,手持鲜花,低头鞠躬,这庄重一拜,是对松山战役中英勇牺牲先烈的深切缅怀,是跨越时空的敬意传递,让那段热血御敌、誓死卫国的历史,在躬身致敬里,重燃民族精神的火光,提醒后人铭记先辈热血,传承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。

在讲解员的指引下,同学们深入那片承载血与火的山林,在历史遗迹中触摸抗战记忆。那一个个露天的日军“单兵掩体”洞坑,成为见证日军侵犯滇西的“活教材”,那些蜿蜒的坑道,犹如刺目的伤疤,时刻警醒后人,和平来之不易,唯有传承抗战精神,才能让民族脊梁永远坚挺,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。

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,然而,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于同学们而言,铭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、传承先辈抵御外敌入侵的担当,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要以史为鉴,将爱国之情、强国之志融入骨血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续写属于青春的担当,不负先烈遗志,不负盛世荣光,让民族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。

二、忆峥嵘岁月传承抗战精神
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八一节即将到来之际,国防教育实践团走进腾冲市腾越街道山源社区,开展走访慰问。

在91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张兴智家,同学们围坐老战士周围,聆听战斗故事。1951年,高中毕业的张兴智应征入伍,作为部队里少有的文化青年,他被分配到炮兵连,在炮兵学院接受专业的训练后,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。老人回忆起当年恶劣的环境,零下42度的漫长冬季缺吃少穿,“吃的常是高粱,有时甚至是榨油的废料。”由于出国作战语言不通,得不到当地的支援,那艰难的程度甚至“比万里长征还要苦”。聊起国家军队的发展,尤其是武器装备的进步,老人难掩自豪,为祖国由衷感到骄傲。张老再三叮嘱同学们:“一定要好好读书,当兵一定要有文化!不然瞧不懂地图,看不懂武器说明书。”

临走前,同学们主动为老人打扫庭院、整理杂物,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用实际行动表达敬意。

告别张兴智老战士,实践团一行来到砚湖社区,探望102岁的抗战老兵何绍从。同学们送上米面粮油等慰问品,以最诚挚的敬意,向这位见证过烽火岁月的滇西抗战幸存老兵表达感恩之情。

大家端坐台阶下,接连提问:“运输任务最常走哪条路线?”“遇轰炸时如何保护物资?”“是什么支撑您坚持送补给?”何绍从的经历正是抗战后勤工作者的缩影,虽未上前线,却在运输线用生命搭建“补给桥梁”。如今,老人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安享晚年,子女孝顺、家庭和睦。

离开前,全体实践团成员向老战士庄重行军礼,并依次上前,轻轻握住何绍从老人的手。掌心相触间,触摸到一份穿越百年的担当,正是这双手,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输送着胜利的希望,为民族抗争筑牢了后勤的根基。

寻访不止于聆听,更在于行动。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交流中的每一个细节,将让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忆成为鲜活的国防教育素材。同学们表示:“与老前辈的交流,让我们真切触摸到抗美援朝的精神内核,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,它教会我们,个人的成长永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未来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、积极锻炼身体,在国防教育实践中讲好英雄故事。让更多人懂得,传承这份精神,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,也是我们这代人该有的担当。”


撰稿:赵安琪

初审:孔宇思

复审:曹华

终审:王俊奇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