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走进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。2025年7月盛夏,99905银河官网国防教育实践团循着总书记的足迹,奔赴云南保山腾冲市,以“国防教育边疆行”的形式开启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
一、在佤乡新韵里探访更幸福的司莫拉
司莫拉,在佤语中意为“幸福的地方”,尽管名字很喜庆,自然环境却不尽如人意。寨子坐落在半山腰,旱天浇不上水,雨天又存不下水,吃饱肚子成了司莫拉人的梦想。听着清水镇武装部长的介绍,步入村口,“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”的标语格外醒目,生动诠释着民族团结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实践团成员们亲手敲响木鼓,三声浑厚的鼓响穿越村寨,既是对佤族传统文化的真诚致敬,更呼应着各民族同心同德、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。

走进民俗文化陈列馆,参观佤族人民传承已久的生产用具,在老物件中触摸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蕴。

“幸福书吧”里,几排书架陈列丰富,团员们驻足其间,翻阅书籍,既有农田增产的专业农书,又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读本,既有乡村发展纪实资料,更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报,大家在书香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为乡村带来的新气息。

在村民李发顺家中,团员们参与了“大米粑粑”的制作,边学边做间与李发顺拉家常,在烟火气中触摸乡村发展的脉动,分享着李家两个孩子一人参军入伍、一人考上乡镇公务员继续服务乡村振兴的喜悦。


此次“寻迹”之行,实践团不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温度,更见证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同频共振。在司莫拉,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木鼓传响的共鸣、稻浪里的希望,更是各族人民携手奋进的坚定脚步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带着这份民族团结的力量,把爱国情、民族谊融入青春担当,让“石榴籽”精神绽放更耀眼的光芒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基。

二、在书香青瓦中感受思想伟力与文化坚守
7月8日下午,国防教育实践团走进和顺图书馆,在这座承百年建筑中开启文化自信的研学。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乡村图书馆之一,和顺图书馆在风雨变迁中始终守护着一方文脉。
馆内清幽静谧,墨香萦绕。同学们缓步其间,在书页翻动的轻响中感受知识的浸润与文化的赓续。通过讲解,大家进一步了解到,当地百姓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传承。和顺图书馆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播撒知识火种、培育乡梓人才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,让大家对“战火中的文化坚守”有了深切体悟。

离开和顺图书馆,同学们怀着崇敬之心,走进艾思奇故居,追寻思想足迹、感悟真理力量。

古朴四合院内,青石板洁净,雕花窗棂沉淀着岁月厚重。讲解员介绍,这里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生活地,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,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故居展厅内,同学们驻足聆听其撰写《大众哲学》的故事——这部著作以通俗语言普及深奥哲理,让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通过讲解,同学们理解了理论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,同时更真切体会到毛泽东同志为艾思奇题写的“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”这一赞誉背后的深刻意义。

细雨淅沥中,讲解员结合场景阐释艾思奇扎根群众、传播真理的一生:从求学探索到理论研究,从田间调研到普及哲学,他始终让理论贴近生活、服务人民,践行着一位师者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孜孜以求。

此次实践活动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定文化自信深度融合。同学们表示,通过实地走访,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基石,文化传承是民族复兴的根基,未来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,促进民族文化交融,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撰稿:赵安琪
初审:孔宇思
复审:曹华
终审:王俊奇